AI 热潮中,哪类人才最紧缺?
2025 年春招中,人工智能领域招聘需求大幅增长,算法、机器学习等方面的人才成为企业高薪争抢的 “香饽饽”,人工智能讲师岗位招聘量也在激增。
随着 AI 技术加快应用,未来还会缺哪些方面的人才?如何捕捉到其中的就业新机遇?
企业高薪招聘 AI 人才
近期,“百万英才汇南粤” 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在广州举办,现场人头攒动。5 万多个招聘岗位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行业招聘数量排名前列,特别是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需求旺盛。
“新华视点” 记者看到,比亚迪、小马智行、优必选等一批企业高薪招聘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AI 引擎研发工程师等岗位,吸引了诸多求职者投递简历。一些在读研究生专程前来寻找 AI 方向的实习机会。
从事脑机接口产品研发生产的广东神舞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招募高级嵌入式工程师、神经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等。“招聘人数没有上限,待遇从优,比如算法工程师,可提供两室一厅免费住房外加 40 万至 70 万元年薪。” 公司创始人郑辉说。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刘思蕾专程从德国回来参加招聘会,她的专业方向是机器人、认知与智能。她说,国内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机会多,能让自己快速成长。
不久前杭州举办的春季首场大规模线下人才招聘会上,830 家企业推出 2.1 万个岗位,其中半数聚焦 AI 算法、大模型开发。宇树科技推出了 AI 算法工程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等 10 个岗位,月薪最高达 7 万元。
“DeepSeek 的爆发加速了 AI 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渗透。由于 AI 人才市场需求加剧,企业纷纷提高了招聘薪资水平。”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 月份,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岗位招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 46.8%、40.1%、5.1%;平均招聘月薪均突破 2 万元,分别为 23510 元、21534 元、24015 元。作为训练 AI 模型的基础工作,数据标注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 50%。
此外,市场对 AI 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急剧提升。据智联招聘数据,今年春节后一个月,人工智能讲师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 112.4%,平均招聘月薪为 15792 元。
市场急缺哪方面 AI 人才?
高薪之下,越来越多求职者希望投身人工智能行业。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 月份,AI 领域求职人数同比增幅达 200% 以上。
当前企业最青睐哪类 AI 人才?
猎聘近日发布的《2025AI 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去年 2 月至今年 1 月间,在猎聘平台上招聘的 AI 职位中,约 47% 要求硕博学历。
由于人工智能自 2019 年才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 AI 领域多数从业者来自其他相关专业。从猎聘数据看,人数最多的前四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以及机械工程。
“企业主要看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能力。”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涉及复杂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深度学习则涉及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和算法优化,从业者在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等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编程技能。
多家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I 人才持续保持供不应求的态势。未来随着 AI 技术加快应用,还会缺哪些方面的人才?
除了当前市场紧缺的算法工程师、大模型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从全产业链看,AI 领域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都存在人才缺口,比如高性能计算工程师、芯片架构师等,也是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亮表示,由于人工智能涉及多领域,所需人才也覆盖多种类型 —— 既有致力于前沿算法与核心理论创新的基础研究型人才,也有将理论与算法模型开发相结合、形成可落地产品的技术开发型人才,还包括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所在行业业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此外,AI 训练师、数据标注工程师、AI 伦理与安全专家等数据治理和支撑人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最急需的还是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解决高端 AI 芯片国产化率不足和算法原创性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推动 AI 加速赋能各领域各行业。” 王亮认为。
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 2030 年,中国对 AI 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 600 万人,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 400 万人。
如何捕捉 AI 发展中的就业机遇?
面对 AI 带来的岗位替代和新的岗位需求,普通人如何适应产业变化,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教育,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新一轮科技浪潮下,中国高校也迎来史上最大规模专业调整。短短几年间,已有超 500 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成立专门学院,考生的报考热度持续升高。2025 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扩招计划里均包含人工智能专业。
“人才数量提升的同时,优化培养结构、提升质量显得更为关键。” 王亮认为,未来不同层次和领域的 AI 人才需求会更加细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
2024 年,南开大学全面启动 “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打造了 130 余门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群。
“人工智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超前布局、主动调整,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中,形成学科集群,为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为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 “人工智能应用” 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行业从业者也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 王亮表示,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来看,职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技术能力外,设计思维、跨学科协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看来,AI 技能应成为未来公民必备能力,需加强 AI 新职业的规划与管理及相关技能培训,尤其要为低收入和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培训机会。
“年轻人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可以每周花点时间,关注全球 AI 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最大的机会源泉。”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